乐理太闷了!?学钢琴一定得学乐理吗?

乐理太闷了!?学钢琴一定得学乐理吗?

教琴十余年,常遇到不爱学习乐理的学生。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:“老师,可以只弹奏,不学乐理吗?”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。

一般来说,不管你学习的是什么乐器,唯有通过学习基础乐理,才能帮助你更清楚了解自己所弹奏的曲子。如此,你才能知道自己所弹奏的乐曲里发生什么事,乐句之间又有什么样的联系。

这些年来,我看到为数不少对乐理知识不足的学生,在弹奏乐谱的时候,虽然音符和节奏并无出错,但整体曲子听起来就是少了点“感觉”。这样的演奏法不仅听起来不动听,也让人觉得整首曲子少了“灵魂”。或许我可以用另个说法来比喻:试想象你拿着一本书阅读,一字一句你都能读出来,但就是不太明白整篇文章究竟在诉说着些什么,旁人也听得一头雾水。

想完美地呈现一段乐曲,除了要能掌握音符与节奏之外,我们还需要掌握音色、呈现的感觉,乐句之间的连接等等。学习乐理,主要就是能够帮助我们把一张张冰冷的乐谱,转化成一段优美动人的旋律。

或许有些人会觉得学习乐理太复杂了,且无聊无趣,甚至觉得乐理并不重要。但对我而言,学习音乐的乐理只是就像是学习一个语言的语法一样。很多人说,音乐就是一种语言。确实如此,学习音乐的本质和学习一个语言是大同小异的。

试想想,婴儿是如何学习语言的?不就是模仿吗?宝宝们从不断模仿周遭听到的声音,开始牙牙学语。接着,学习拼音、标点符号、语法、语文之间的规律,从而了解句子间的含义。稍后,我们开始学会阅读、写字、创作等。再后来,我们学会用语言来进行沟通,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。

学习音乐亦然,乐理帮助我们更有效地理解乐谱里要表达的意境。这些都有助于我们如何去诠释一段优美的旋律、如何去表达感情、增加自己对音乐表现的敏感度。藉此,我们有无论在音色、音调、个性以及表达上,会有更广的发挥空间。了解一段乐句的内在含义,才是音乐的迷人之处,这也是人们为何热爱音乐的本质。

其实,乐理就如魔法一样,不同的演绎方式能带出不同的感觉,能让我们的乐谱变得生动有趣。

让我们来看看一个有趣的例子:

当一个男人插着双手,皱着眉头,用低沉且凝重的语气说:“我生气了!”是的,这个时候你最好别惹他…否则后果自负。

镜头一转,当一个3岁小孩用着稚幼的娃娃音说:“我生气了!”一边嘟着嘴,一边跺着脚,我们却会觉得他只是在闹脾气,甚至还可能觉得他很可爱。

又或者,当你心爱的人依偎在你怀里,撒娇地说:“我生气了!”。此刻的你或许只会觉得她是想引起你的关注。

看到了吗?同样的字句,用不同的表现方法,能够表达出不同的意境。音乐也是如此。

话说,最近我刚接手一个已考取5级弹奏文凭的学生,他对乐理却是一窍不通。一问之下,原来考试乐曲全是靠背的,其家长对此事也竟一无所知。我心里却怜悯这孩子,到底被耽误了多少宝贵的学习时间?

再说,在我国马来西亚,考生必须通过乐理5级(及格)后,才可以报考英国皇家音乐学院(ABRSM)的古典乐弹奏6级以上的考试。而这个条件并非只适用于钢琴,其他的乐器亦然。因此,除非你是为了兴趣而自学,没打算考试,有无通过5级的乐理学习就对你影响不大。但是,个人还是认为多学无妨。

总的来说,不管你是自学兴趣,或是打算考试升级,学习乐理都是音乐路上的必经之路。

Back to Top